星期一, 1月 04, 2016

伊能嘉矩與台灣民族誌

伊能嘉矩(1867年5月9日-1925年9月30日),日本人類學家。一生致力於台灣原住民人類學之研究。他在臺灣兼具總督府官僚、與東京人類學會會員兩種身分。1899 年出版了第一本臺灣史通論大綱《臺灣在世界中的位置》,以及1900年出版了臺灣民族誌《臺灣蕃人事情》。

針對原住民的研究,歷經了三個課題的討論分別:為「生與熟」、「平埔蕃」以及「全島蕃人」。他認為清代的「生與熟」的分類,只是政治性的分類,不算是「學術」研究後的結果。

伊能認為就人種分類知識的「科學性」解釋來看,「生蕃」與「熟蕃」有可能為同一人種。接著,解釋居住於平地的「平埔蕃」,其實是清代歸化後的「熟蕃」之一種。在人種上來看,北部的生蕃與平埔蕃都是馬來語系的人種,但是彼此並不是同一群,伊能並比擬博物學分類法中的「Branch」與「Group」加以說明。

依據語言比較將所有的原住民歸入馬來語系人種內,他再透過「體質特徵、土俗異同、思想進否、言語異同、歷史口碑」五種原則的比較,將臺灣原住民以「共有某種特殊性質的集成一體,再依據其共有特徵的遠近,劃定系統上血緣的遠近」,依「群/族/部」的分類,將臺灣原住民分成4 群8族21 部。他也參照了田代安定與鳥居 東部臺灣的研究成果,並將他們的研究整合進入自己的理論體系中。

伊能所區分出來的蕃族,基於「地理分布─文明程度」的分析。換句話說:越容易與外界交通者,文化發展的程度也越高。臺灣原住民的文化發展,雖然呈現從野蠻到文明的發展階段,但是並不代表各蕃族本質上就是如此。伊能的理論認為,各族的文明發展的可能性是一樣的,因此原住民不同發展程度的文化,事實上只是位處於同一發展線上的不同階段而已。

延伸閱讀
1. 鳥居藏與台灣原住民研究
2. 台灣原住民14族擴增為16族
3. 原住民適合分類採集嗎 ?
4. 台灣的方言地理學
5. 小川尚義與台灣原住民語言研究
6. 山海世界- 台灣原住民心靈摹寫 (孫大川)

沒有留言:

對話-伊斯蘭與寛容的未來

改革伊斯蘭教己漸漸成為廿一世紀政治意識形態最重要的議題。本書對話坦誠、睿智且富有感情,尤其在涉及的思想與道德議題有最佳闡述。 這本書載錄 美國新無神論者 山姆 - 哈里斯 (Sam Harris) ,以及前 伊斯蘭極端份子 德 - 納瓦茲 Maajud Nawa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