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6日,該劇院前高雄社教館演藝廳表演。事實上他們己經從台北、嘉義、台南、岡山、苗栗、彰化六站表演過。高雄巿算是最後一站。
這項活動是由蒙藏委員會主導,主要目的是要「貢獻蒙藏專業,與台灣同步成長,豐富台灣多元文化價值」。
「馬頭琴」是UNESCO所認定的世界文化遺產之一。它由馬頭裝飾、琴頸、共鳴箱,和兩條弦構成,以弓拉奏。兩條弦相差四度。1980年代馬頭琴被改良並統一成接近大提琴的外觀與聲響;傳統上以獸皮蒙面、著上彩色的馬頭琴,只能在博物館或是仿製品中看到。現在在蒙古的馬頭琴音樂教學,亦以西方音樂的音階和樂譜來教授。
「蒙古喉音」(呼麥-Khöömii)是演唱者以口腔作為另一個共鳴箱,當聲帶發聲時,聲音經過口腔共鳴產生泛音,使聽者同時能夠聽到兩個聲音。厲害的呼麥唱者可以自由控制口腔,使泛音具有清楚的音階旋律。喉音在中亞是很普遍的傳統歌唱法。這種清晰且粗曠的喉音,和歐洲流行的泛音歌唱(overtone singing)雖然方法相同,發出的聲音卻十分不一樣。
「長調」 (urtin duu)的演唱將每個音節拉長,每個音節可能包含四、五個音,每個句子可能只有三、四個字。是以,長調的「長」指得是它演唱時每個音節的長,而不是說曲子歷時很長。長調演唱時沒有固定節奏,在真假音中轉換自如,再加上每個音節的延長,使聽者感受到的是一如遼闊草原般的悠遠。通常演唱時,以馬頭琴拉奏相同旋律作為長調的伴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