眷村文學興起較晚,並未列在葉石濤和彭瑞金的文學史著作中佔有顯眼位置。而眷村文學作者或素人作品都共享類似的眷村形象。第一代反覆陳說的逃難記憶與家鄉情懷;第二代反攻復國的意識態已非堅定的信仰,例如蘇偉貞「租書店的女兒」展現過渡時期的特徵。值得期待的是眷村第三代的書寫,他們回望的感受,比第二代更經驗到大規模的都巿更新與現代性的蠻爆。
本書討論引用大量的作品,並剖析作者及其時代背景相當用心,而且成果斐然。從1960年代的軍中作家和反共懷鄉文學,加上後續的探親文學,在台灣長成的外省第二代生產了眷村文學。先有天心「長干行」(1987)、孫瑋芒「斫」(1975)等篇,都是零星出現,密集湧現得到八十年也就是眷村改進行一段時間以後。
第二代以袁瓊瓊的「今生緣」文名最著,其實她早年的「滄桑」已處理過眷村相關主題。蘇偉貞的「有緣千里」與「離開同方」都將眷村視為生命的原鄉,形塑人生調性的關鍵。另逐一剝析朱天文、朱天心作品「桃花源」、「小畢的故事」、「炎夏之都」、「未了」、「最想念的季節」、「想我眷村的兄弟們」等。
最後理想國變調了,張大春「將軍牌」、「四喜憂國」等作品嘲諷了外省第一代的精神悲劇。其次眷村人長大之後怎樣?以孫瑋芒、張啟疆作品如「卡門在台灣」、「消失的口口」為代表。
總之,作者接受學院派的薰陶,但她仍舊寫得散文化,以消除論文式的大小結論、或研究動機等制式刻板印象,其努力值得讚賞。書中兩項附件眷村相關事件表、眷村題材影視戲劇作品一覽值得參考。
1、延伸閱讀
# 師身- 王聰威著
# 在群象與群猴之間 (張貴興)
2. 附件
2.1 眷村相關事件表 (1945- 2012)
2.2 眷村題材影視戲劇作品一覽(1983- 201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