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3月 30, 2016

台灣最早的文字- 從新港語到新港文書

番仔契
多次挑戰台南「南科生態人文馬拉松」讓我注意到「新港部落」,他們屬於西拉雅人,是平埔族(清廷稱為熟番)在嘉南平原的分支。它所用的新港語、新港文書值得我們進一步探討。

「新港語」是今天台南一帶的原住民所使用的語言;而「新港文書」就是我們一般所說的「番仔契」,也就是今天台南一帶平埔社群所留傳下來的土地租借、買賣與借貸等方面的契約文書。如果歷史改寫,或許我們今天所講所寫的語言文字會是這套拼音文字。

首先談新港語。1636年荷蘭人在新港開辦了第一所學校,導入西方的讀寫識字能力訓練。荷蘭派教主張以方言或口語來傳教,因此以新港語為新港及其附近地區的共同語言,於是以新港語做為學校的教學語言,以拉丁字母將口語書寫下來,當時用的是羅馬拼音。除此之外,也編輯教義問答、祈禱文等做為傳教的教材。

1643年宣教師尤羅伯的教育報告中記載,新港學校已有八十名學生,其中有二十四名學生在學習書寫,大約有八到十個人能整齊的書寫,鄰近的目加留灣學校九十個學生中也有八個能夠書寫。

1645年荷蘭人在征服北部大部地區(主要為中、彰、嘉、雲)之後,舉行了年度集會,其中北部集會區化分成四個語言區: 新港社一帶的新港語區;虎尾二林一帶的虎尾壟語區;大肚番王國轄區的大肚語區;東方山地區域的山地語區。南部集會區除荷語外,尚使用南路語,及放索語、排灣語、和魯凱族下三社語。如今無論南、北,晃論東部山區,許多台灣語言早失而不可得。

新港文書的來源
其次由新港語演變成新港文書。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台期間,荷蘭駐台宣教師為了傳教以及協助政務推行, 不僅努力學習當地語言,也利用羅馬字編纂番語字典, 並且以羅馬字教導當地平埔社群書寫自己的語言。 因此今天我們可以看到有羅馬拼音文字所寫的新港語字典、 文書資料,以及新港語馬太福音等。 當然其中最著名的是原住民與漢人因土地關係而訂定的契約文書,俗稱為「番仔契」,也是最早的新港文書。清治時代他們原本是「番頭家」,受到清延保護。沒想到後來流離失所被漢人幹掉,還滅族也滅了語言、文字,連「阿立祖」宗教也式微了,令人不勝唏噓。雖然「流著不同的血液」,但是母性血緣分析証實:85%的台灣人都還有台灣原住民的血緣。

康熙末年的《諸羅縣志》卷八風俗志番俗考記載:『習紅毛字者,橫書為行,自左而右,字與古蝸篆相彷彿,能書者,令掌官司符檄課役數目,謂之教冊仔‧‧‧紅毛字不用筆,削鵝毛管為鴨嘴,銳其末,搗之如毳,注墨瀋于筒,湛而書之紅毛紙,不易得箋,代之以紙,背堪覆書。』

民國時代吳稚暉先生(1865—1953)創議「注音符號」標註漢文,更讓廣義的台灣語文(包含原住民語文)產生繼層。他曾榮獲聯合國「世界百年文化學術偉人 榮譽稱號。維基百科尊崇他為「中國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屬於偉人;不過另從台灣語文的文化保存觀點來看,又有不同的評價:是功是過?是偉人還是殺手?一時難以定調。上世紀50年代,位於台北市敦化北路南京東路交叉口,他的偉人銅像曾是台北市地標之一,如今也拆了!

總之,如果歷史改寫,或許我們今天所講、所寫的語言與文字會是這套拼音文字。透過對這些留存的文書資料,可以解讀出新港地區原住民的生活甚至歷史。跑馬追古系列-跑馬追根07》

延伸閱讀
南科生態人文馬拉松的意涵
# 番頭家
走標參謁阿立祖
都蘭馬拉松試跑追尋先民遺蹟
# 憑弔先人林爽文遺蹟
跑馬追古-1987年湖桶屠村事件
清治三大民變與因應- 朱一貴、林爽文、戴潮春

沒有留言:

對話-伊斯蘭與寛容的未來

改革伊斯蘭教己漸漸成為廿一世紀政治意識形態最重要的議題。本書對話坦誠、睿智且富有感情,尤其在涉及的思想與道德議題有最佳闡述。 這本書載錄 美國新無神論者 山姆 - 哈里斯 (Sam Harris) ,以及前 伊斯蘭極端份子 德 - 納瓦茲 Maajud Nawa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