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權制度是了解平埔族、漢人、與清廷三者間互動不可或缺的重要線索。關於熟番地權的議題,過去各家說法或專注於番地保護,或聚焦於流失現象。但眾說紛紜,對於番地流失的程度、什麼時候流失的、座落在那裹都罕有定論。
為什麼台灣「平埔族」滅族了?清治時代(1683- 1895)即使在朝廷百般抑制漢人移民仍然一源源不斷的湧入。國家在高山邊界推展的過程中扮演著抑制、防堵的角色。其中平埔族(熟番)也成為生番與漢人溝通的管道。可是,最後卻讓番地流失、熟番社離開原居地向邊界地帶遷徙,導致台灣平埔族全數瓦解。
康熙至雍正初期 民番無礙、朦朧給照
雍正(雍正五年至乾隆三年) 番佃墾戶首報陞科
乾隆 (雍正八年至乾隆卅三年) 番業轉賣
乾隆 (雍正八年至乾隆卅三年) 番業轉賣
邵式柏(JohnRobert Shepherd的中文姓名)注意到平埔族的原領地受到清廷的承認與有效保護,得以留住西部海岸平原。快速漢化而激發了他的研究興趣,並強調「理性計算」建構出解釋清廷統治與平埔族地權之關連理論加構。另有一些學者著意於揭發平埔族如何因為清廷的剝削、壓迫,讓番地流失而遷徙流離。前者更大膽推敲指出:清廷是不斷因應現實,估量「國防策略、控制成本與稅收濳能」(Strategy, control costs, and revenue potential)下所產生的結果。地理學家施添福更指出竹塹地區(與屏東地區)漢人墾區熟番地不斷快速流失,至乾隆初期已所剩無幾。
![]() |
高山三層制的構想(乾隆十六年)及其修訂版 |
經過一段嘗試錯誤的過程後,三層制終於在乾隆中葉(乾隆 25 年左右) 以一連串更加嚴密、周詳的軟硬體措施──土牛界、番通事、隘番制、熟番地權 保護、理番同知衙門設立──加以落實。不過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事件」卻讓三層式破功而有了漏洞。
延伸閱讀
# 飛蕃走標-拜謁阿立祖
# 台灣簡明史-楊碧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