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4月 12, 2018

番頭家-清代台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柯志明著)

清代台灣平埔族的研究方興未艾,其中熟番折衝於生番與變化多端的「曖昧」角色,讓熟番以「番業主」的身份保有土地,並受到政府讓大家感到興趣與欵惑。

地權制度是了解平埔族、漢人、與清廷三者間互動不可或缺的重要線索。關於熟番地權的議題,過去各家說法或專注於番地保護,或聚焦於流失現象。但眾說紛紜,對於番地流失的程度、什麼時候流失的、座落在那裹都罕有定論。

為什麼台灣「平埔族」滅族了?清治時代(1683- 1895)即使在朝廷百般抑制漢人移民仍然一源源不斷的湧入。國家在高山邊界推展的過程中扮演著抑制、防堵的角色。其中平埔族(熟番)也成為生番與漢人溝通的管道。可是,最後卻讓番地流失、熟番社離開原居地向邊界地帶遷徙,導致台灣平埔族全數瓦解。
東勢角、水底寮土地類別區分圖
「熟番地」到底是如何被陞科過戶到漢人名下而流失呢?本書作者以「舊慣調查會」的案例抽𢇃繭加以分析,熟番地流失管道如下表:
 康熙至雍正初期                          民番無礙、朦朧給照
 雍正(雍正五年至乾隆三年)        番佃墾戶首報陞科
 
乾隆  (雍正八年至乾隆卅三年)  番業轉賣

邵式柏(JohnRobert Shepherd的中文姓名)注意到平埔族的原領地受到清廷的承認與有效保護,得以留住西部海岸平原。快速漢化而激發了他的研究興趣,並強調「理性計算」建構出解釋清廷統治與平埔族地權之關連理論加構。另有一些學者著意於揭發平埔族如何因為清廷的剝削、壓迫,讓番地流失而遷徙流離。前者更大膽推敲指出:清廷是不斷因應現實,估量「國防策略、控制成本與稅收濳能」(Strategy, control costs, and revenue potential)下所產生的結果。地理學家施添福更指出竹塹地區(與屏東地區)漢人墾區熟番地不斷快速流失,至乾隆初期已所剩無幾。
高山三層制的構想(乾隆十六年)及其修訂版
文中特別介紹清廷自乾隆10年起順勢形構「三層制族群分布」。利用熟番因海岸平原土地大量流失而往沿山地帶遷移的趨勢,修改原「界內漢人熟番/界外生番」簡單二分式的族群空間分布,試圖形構三層式族群空間體制(三層制),以熟番族群居間形成夾心層地帶,藉以區隔內山生番與海岸平原的漢人。

經過一段嘗試錯誤的過程後,三層制終於在乾隆中葉(乾隆 25 年左右以一連串更加嚴密、周詳的軟硬體措施──土牛界、番通事、隘番制、熟番地權 保護、理番同知衙門設立──加以落實。不過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事件」卻讓三層式破功而有了漏洞。

總之,清廷「番頭家」是一個時代產物,作為漢人與生番之間的橋樑、與安定的力量。但是最後卻被漢人伙計幹掉,不但土地全失,如今滅族、滅了語言也滅了文字。甚至公廨祭拜「阿立祖」的習俗也消失無蹤,令人不勝唏噓。

延伸閱讀
飛蕃走標-拜謁阿立祖
#  台灣簡明史-楊碧川





沒有留言:

對話-伊斯蘭與寛容的未來

改革伊斯蘭教己漸漸成為廿一世紀政治意識形態最重要的議題。本書對話坦誠、睿智且富有感情,尤其在涉及的思想與道德議題有最佳闡述。 這本書載錄 美國新無神論者 山姆 - 哈里斯 (Sam Harris) ,以及前 伊斯蘭極端份子 德 - 納瓦茲 Maajud Nawa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