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惹事」作者賴和,原出版於1932年。遠流出版社在2005年重新包裝出版,它被亞洲週刊列名為「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排名第33位。
看似薄薄的小說,卻透露出早期台灣群眾雖勇於爭取公理正義,但怯於行動力,呈現一種自私的負面性格。原作者也指出,當時屬於「力即是理」的時代,暗諷日本人高壓統治,讓台灣百姓都變成順民了。他的文學創作,展現第三世界文學的特徵:不受強權文化的污染。這本小說突顯當時殖民地人民被壓迫、欺壓的情況,掀起台灣「新文學運動」之風潮。後來被尊為「台灣新文學之父」。
小說前半段寫一名年青人因為釣魚和別人起爭執,一氣之下竟然把對方推入魚池。後半段描述這位年青人,為一位台灣婦女打抱不平。因為她被日本警察誣陷害死他養的雞。但是卻在帶領抗爭的過程中,他發現竟然被群眾遺棄了。
印象深刻的片段是作者想要替寡婦抱不平,要保正說服村中人拒絕開會,想藉此驅逐那蠻橫霸道的「大人」,一時之間似乎大家都贊成了;可惜,膽怯成性的台灣民眾,最後卻「遺棄」了。從這裡我們可以了解到臺灣老百姓的悲哀:因畏懼日本警察而喪失了動力。
小說中也利用日本警察所養的雞,化身為日本警察權威的象徵,使人民畏懼不已。賴和對事實做了最尖銳、最凸出的描寫。另外,跪在一旁或被羞辱的是臺灣的被殖民者,賴和呈現的被殖民者似乎處於異常無力的處境。也因為有壓迫,才是反抗的開始,所要啟蒙的不只是封建性格,最重要的是反殖民的決心和行動力。他的另外一篇作品「一桿稱子」也相當有可讀性。
總之,殖民時期的殖民地,惟有智者能提早覺醒。而且自我覺醒還嫌不夠,更希望把這種覺醒引伸到所有同胞的內心,展開具體的行動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