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赫若(1914年8月25日-1951年)得年37歲、英年早逝。本名呂石堆,生於臺中廳葫蘆墩支廳潭仔墘區(今台中市潭子區),小說家,三民主義青年團員、台灣共產黨黨員。辜家老夫人愛才,坊間傳言他曾經受聘為家教,逃亡鹿窟山區之前曾受資助。
1934年台中師範學校(今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畢業後,出任新竹州峨嵋公學校老師,於1935年發表第一篇日文小說「牛車」而成為文壇矚目對象,也是第一位作品被介紹到中國大陸的作家之一。
1940年呂赫若前往日本學習聲樂,1942年回到台灣並且加入張文環的《台灣文學》擔任編輯,後擔任興南新聞記者。他在戲劇、音樂與文學方面也頗有造詣,而被譽為台灣第一才子,不過他還是最鍾情於文學的創作。
二戰結束之後,呂赫若加入三民主義青年團,擔任台中分團籌備處股長,但不久後便出任《人民導報》記者,挖掘戰後台灣政治經濟的黑暗面。
1947年二二八事件後,呂赫若轉向社會主義並加入中國共產黨,1949年呂赫若出任北一女中音樂教師。因參與《光明報》編輯工作而涉及基隆中學校長鍾浩東案開始逃亡,再度涉入「鹿窟基地案」。1951年於鹿窟基地死亡(傳聞是1950年農曆5月23日遭蛇吻而過世 ,由其姊夫蘇金英與陳春慶共同埋葬。)
人生經歷雖有轉折,文學方面流傳較多,處女作<牛車>一九三五年發表於日本的《文學評論》雜誌,此作一發表最備受各方注目。後與楊逵的〈送報伕〉及楊華的〈薄命〉一起被選入胡風譯的《朝鮮台灣短篇集──山靈》。《月光光》被收錄於《 原鄉人-台灣文學》。
他的小說作品可作為日據時期小說成熟的代表,而呂赫若也被認定為日據時期最有才華的小說家。除此之外,他也是第一批成功從日文書寫轉換成了中文書寫(另一位是楊逵)的日據時期的作家,並有不錯的佳作誕生。
除卻文學家的身分,呂赫若還有著教師、聲樂家、記者、劇作家等多重身分,他的多才多藝展現出他過人的天賦。可惜,由於對現實政治的不滿,一頭栽入人生的坎坷路而英年早逝。
据傳,身後的手稿及書籍因家人對政治肅殺的恐懼而悉數掩埋於家前的荔枝園,僅有一本「呂赫若日記」(記錄昭和17-19年)因為詳實紀錄了子女的出生年月日而保留傳世。
延伸閱讀
# 台灣文學賞析-月光光
# 台灣作家作品目錄系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