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包括兩方面,其一狹義字面翻譯。把語言為載體的內容轉換為另一種語言形式;其二廣義字面翻譯:把語言為載體的文化內涵,轉換為另一種文化形式。目前看來後者很少見。本文就從這個角度切入。
首先中國不存在翻譯研究(translation study),祗拘於翻譯批評(translation criticism)和翻譯技巧的評論(translation review)。幸好最近有所改觀,因此才會有「翻譯與文化傳播國際學術研認會」開始在中國舉行。藉此機會找到超越語言障礙的「文化研究」,可以突破以往「語言囚籠」(the prison house of language- 詹姆遜語)的束縛。
不過,文學是一種形式,而文化研究更關心通俗文化、並涉及當代文化;也因此翻譯必然牽涉文化問題和表述上的困境。特別是代表高雅文化的中國古典文學,翻譯成果很難達到「信、達、雅」的原則。在《紅樓夢》、《桃花源記》等古典文學名著翻譯過程及結果,所出現的接受度與成敗,不難理解。
除了嚴復的「信達雅三難原則」,大環境中,又有西方與東方文化之別。當「歐洲中心主義」思維模式在我們學術研究中占主導地位時,注意力會放在大量引進外國文化上,試圖犧牲固有民族文化特徵來迎合西方學術界的單向度接軌。實際上,有志之士開始關注「東方學-東方文化」的價值與精深內涵。惟有東、西雙方透過平等對話才能拼出另一個火花,產生另一個新境界。
附註-本文為《比較文學與當代文化批評》書中第四篇第三章
廷伸閱讀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