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讀」習慣養成,對土地多了一份親密感,也提升對人文関懷的層次。登柴山的感覺大不同。
「從淺野到台泥」這本書指出,柴山在日治時代是淺野水泥的礦山。國民政府接收後改為公營的台泥;因應375減祖再改為民營。
「淺野水泥」台灣第一水泥廠主人翁淺野総一郎(1848~1930),在1915年取得礦山開採權。1917年水泥廠完工。他接續完成「哈瑪星」填海造陸。如今保留地磅、石灰窰、入料口三項遺跡,成為壽山步道的重要地標。
水泥的台語「紅毛土」。1824年英國Joseph Aspdin發明的波特蘭水泥(Portland Cement)被廣泛運用。1895年美國人Hurry及Seaman改良的「旋窯」取得專利,從此連續工作運轉確立了水泥大量生產的製造程序。日本則在江戶末期1853年「黑船事件」為契機而大量引進。
「台灣水泥」由政府接收改民營,率先由林家、轉為辜家經營。中止採礦後2000年壽山轉型成為全國第一座「國家自然公園」。
延伸閱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