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7月 28, 2023

第三世界電影與西方

本書為台北-國家電影資料館1997出版品,列入「國際電影叢書002」。原名The World film making  and the west,作者 Roy Arms。

「第三世界-Third World Societies」。1955年「非結盟」國家的「萬隆會議」可視為一個開端。到了60年代,這個詞彙開始成為一個流行的用語。另外,「西方」一詞,根據聯合國的統計界定為「那些遵循巿場經濟的已開發國家」。人口佔全球五分之一,但享有六成的全球生產毛額。


本書內容主要分三個部份,其一社會、文化和經濟的背景;其二第三世界拍製電影的理論與實務;其三各洲國家電影工業。其中對東南亞,我們較熟悉部份有精彩的討論。


「東南亞五國」緬甸、泰國、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後者被西班牙殖民,改宗為天主教,其貿易行為或宗教影響有不同的經驗。印尼於15世紀起信奉回教。雖然殖民是亞洲各國共同經驗,但泰國是惟一例外。


東南亞各國有差異、也有共通特性:深受1904-05日俄戰爭、1917十月俄國革命影響。一戰期間列強放鬆控制,民族主義團體得以發展勢力;但942-45日本佔領東南亞,到了1949年紛紛尋求獨立。電影在戰亂紛擾、反抗殖民主義、抵制強勢文化侵略之際,電影的發展從默片開始。1920年代緬甸就有16厘米影片;1937年它與印度關係密切,仰光、孟買、加爾各達同為印度影片主要巿場。


「華語電影」主要在上海、香港、台灣及新加坡地。也是我們耳濡目染、親身經歷的一部份。溯源自1927年國共正式分裂。1930年上海在國民政府控制下,左派電影對政治的投入,影響觀眾領悟到這個社會必須改變。後來日本扶植滿洲國偽政府,電影工業成為工業化的一部份。遠離戰火的香港得天獨厚,成為粵語、華語的全球電影製作中心,也激發台灣電影人才的培育,急起直追。


總之,第三世界包括其他拉丁美洲、菲洲電影,都反映身份認同、殖民地情節、以及強勢文化侵蝕等問題。直到21世紀問題仍然未解。


延伸閱讀

四十年來台灣地區電影學術研究與出版概況-1993

沒有留言:

對話-伊斯蘭與寛容的未來

改革伊斯蘭教己漸漸成為廿一世紀政治意識形態最重要的議題。本書對話坦誠、睿智且富有感情,尤其在涉及的思想與道德議題有最佳闡述。 這本書載錄 美國新無神論者 山姆 - 哈里斯 (Sam Harris) ,以及前 伊斯蘭極端份子 德 - 納瓦茲 Maajud Nawa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