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6月 04, 2015

脫亞入歐- 1885福澤諭吉的「脫亞論」

日本要現代化,要向西方學習,他們做得很絕,“脫亞入歐”(或稱脫亞論)的理論應運而生;它迎合日本維新氣氛,不但把推翻幕府合理化,同時棄置地理與文化的包袱,希望一舉脫胎換骨

"脫亞入歐”的說法是日本學者福澤諭吉在1885年首先提出來的。《日本政治史》的年譜中,專門給這件事列了條目,編入了在 1885年發生的重大事件中,可見其重要性。

當年3 16,福澤諭吉發表在《時事新報》上一篇兩千多字的社論,這就是所謂的《脫亞論》。當時引起巨大的轟動,對後續也影響深遠。論點是把日本作為新興的文明國,明確將與中國在內的亞洲關系,描述為文明與非文明的關係。

福澤說:“何時,日本一度光耀國威,制禦印度人、支那人,不但仿效英人,而且辱其英人,而將東洋權柄掌握於吾國手中。”更進一步指出:文明是“利害相伴且利勝於害”。現代化的正當性在“淘汰”,那麽抵制文明,習古不化的幕府自然就是“廢之無妨”;維新政權站在了過去幕府的對立面上,正是與文明的統一。當現代化獲得了正當性的同時,新政府的合法性就不言而喻了。

脫亞入歐,日本選擇了與中國文化進行決裂;明治維新時,漢學一度被剝奪了教學權,雖然不久又得到恢復。

1896,日本學者竹越與三郎著《二千五百年史》,該書以 1867年的大政奉還為新文明國日本的出發點,並以此為回溯歷史的起點而敘述的日本文明史。書中日本以試圖支配世界的近代歐洲文明的嫡系自居,將脫亞入歐這一理論推到極致:“象形文字雖如巨石壓卵一樣威壓日本文明,但日本全然沒有被壓倒,發明了獨特的聲音文字,其背後有著腓尼基文明之潮流。”日本學者要在理論上證明日本文化是與歐洲同樣的海洋文明,與“象形文字”為代表的中華文明不是一家人。

平假名和片假名的產生,說明了表音文字的勝利。日本就是西方文明在亞洲先進性的代表,所以征服亞洲成為亞洲盟主也是必然的邏輯。對項思惟引發後來的日清(甲午-1894)、日俄戰爭(1904- 1905)

 維基百科- 大政奉還 (1867);  脫亞論 (1885) ;福澤諭吉 ( 1835- 1901 )  甲午戰爭 ( 1894) ; 日俄戰爭 (1904);

  

沒有留言:

對話-伊斯蘭與寛容的未來

改革伊斯蘭教己漸漸成為廿一世紀政治意識形態最重要的議題。本書對話坦誠、睿智且富有感情,尤其在涉及的思想與道德議題有最佳闡述。 這本書載錄 美國新無神論者 山姆 - 哈里斯 (Sam Harris) ,以及前 伊斯蘭極端份子 德 - 納瓦茲 Maajud Nawa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