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為回族,1948生於北京、內蒙古烏珠穆沁旗插隊四年。多次留居日本擔任研究員、助理教授。信仰慕斯林、擁有中、日、蒙文創作。1989天安門事件後憤而辭職,放棄薪俸、醫療保障及幹部身份。1994年回到中國成為自由作家。無論史地、人物,信手捻來都是有典故的好文章。
引子與終章。首先以「東蘇木以東」為引子,試圖部析日本浪人在塞北的矛盾作為。終章「解剖自已」談的是恥辱和啟蒙。本身留學日本,他說留學日本是一件使人心情複雜的事。道盡大陸知識份子留日的矛盾心理包括:魯迅、徐鍚麟、陳天華[tC1] 等人,其實說的還不是自已?續談日本六十年代的學潮,三島由紀夫 (1920-
1970)在亂糟糟的教室裏,擠滿的學生和三島的談話紀錄。
本書主要內容共計七章。一章直接跳到橫須賀為紀念三笠戰艦的的「三笠公園」。主題不落入窠臼,談的是兩枚漆黑的炮戰,清朝時期鎮遠戰艦的惟一遺物。本章彰顯北洋水師在日本出洋相的過程,也預言甲午戰爭的結局。第二章「長崎筆記」談城巿也談宗教(沉默電影拍攝中)及外力的入侵與對抗。戰爭、國際紛爭變成必然的結果。第三章「赤軍的女兒」更精彩,鎖國三百年的制度下,六十年代反戰運動的價值在東方的日本,它竟然蹦出對巴勒斯坦人民生存權的援助。點燃激情、嘲弄體制、拒絶庸俗,三位自殺攻擊學生居然鬧大到以色列持拉維夫,震驚世界的裡達國際機場襲擊事件,一共死傷九十八人,其中死亡廿六人,機場一片血光。他們的後代變成了赤軍的女兒到處宣揚。
第四章「四十七士」。拜訪赤穗城古廟永應寺和花嶽寺重温赤穗浪士。1703年1月30日深夜為報舊主淺野長矩之仇,攻入高家吉良義央的屋敷,將吉良義央及其家人殺害(元祿赤穗事件)的元赤穗藩士大石良雄以下47人之武士。作者也聯想到日本歌舞伎及電影。包括忠臣藏、切腹等,暢談日本的武士道。第五章「解說-信康」略述作者與八十年代日本歌手的岡林信康的因緣,以及日本新藝術的觀察。
第六章「文學的惜別」,談到日本太陽族石原慎太郎、太宰治、佐藤春夫以及留日的魯迅。延續第七章日本的亞細亞主義烘托出日本的國家戰略、民眾思潮形成侵略和奴役鄰國的遮羞布,也是一份揭露和對抗白種殖民主義的宣言書。包括滿山頭對印度獨立運動布修、蘇俄盲詩人愛羅先珂的呵護等。
總之,誠如作者所說留學日本是人生很大的矛盾。兩國性相遠、習相近,兼之政治與歷史情結,說不完理不斷。
延伸閱讀- 張承志先生在馬來西亞訪談實錄
維基人物— 張承志 (回族, 1948- )
延伸閱讀- 張承志先生在馬來西亞訪談實錄
維基人物— 張承志 (回族, 1948- )
作者張承志在馬來西亞接受訪談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