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6月 04, 2020

滇緬救國軍紀念碑-長眠湖畔




從「雲南反共救國軍陣亡將士墓誌」在澄清湖傳習齋賞鳥步道支線上,很少人注意到。

從碑文得知,該紀念碑是民國44年6月由陸軍官校47期大心人協助安厝。包含廿六位反共救國軍陣亡將士:許亞殷、高林、董繼昌、孫勝全、武家駿等。

「雲南反共救國軍」 是1949年到1954年間,從雲南省退入緬甸北境的國軍。起源於第二次國共內戰之後,主力來自李彌率領的第八軍第二三七師,及余程萬率領的第二十六軍、九十三師。

他們主要在緬、寮邊境活動,為重新整編各處失散的部隊,在猛撒興建機場,建立雲南省反共抗俄大學。這支軍隊在緬甸境內活動引起緬甸輿論反對,逐漸變成緬甸與反共救國軍的戰爭。今多簡稱「孤軍」。

緣自1950年韓戰爆發,為紓解朝鮮半島軍事壓力,美國傳來合作意願,並欲吸收該部為「自由中國運動」「第三勢力」的一環。曾經由陳納德民航空運公司空運(最初空投,後來使用新建的猛撒機場)提供物資武器等,民間傳頌一時。

1951年春,孤軍成為直屬國防部的「雲南人民反共救國軍」,轄兩個師,李彌擔任總指揮官,呂國銓(廣西容縣人,黃埔二期畢業,曾任第九十三師師長)少將擔任副總指揮;原709團改編為第一九三師,擢升李國輝將軍為師長,第九十三師由 任 彭程師長。

1953年,李彌在國際壓力下奉令回臺,並擬定天、地兩案,明為撤軍,暗地仍在當地發展武力,與中共抗爭,與緬軍作戰。後來緬甸透過聯合國施壓而二度徹軍。

其中有部份軍隊參與協助泰北清除苗共與平亂,局勢穩定之後也繁衍出孤軍第二代。如今在美斯樂還有「泰北義民文史館」。大部份徹台軍民,分別安置於台北雙和、南投清境農場。但仍有少數滯留「金三角」,衍生更多的傳奇故事。柏楊所著「異域」是滇緬孤軍著名的報導文學。它列入「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第35名。




沒有留言:

對話-伊斯蘭與寛容的未來

改革伊斯蘭教己漸漸成為廿一世紀政治意識形態最重要的議題。本書對話坦誠、睿智且富有感情,尤其在涉及的思想與道德議題有最佳闡述。 這本書載錄 美國新無神論者 山姆 - 哈里斯 (Sam Harris) ,以及前 伊斯蘭極端份子 德 - 納瓦茲 Maajud Nawa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