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8月 21, 2015

宋元明清四朝「上海」持續發展與「下海」的沒落

「上海」本是水道的名稱。它的名稱起源於「上海浦」,發逹成名是因為酒、以及鴉片戰爭。

西元1008年北宋真宗時期,這一帶設置了專門管理釀酒、徵收酒稅的機關"酒務。因地近上海浦,就稱為「上海務」(《宋會要輯稿》記載)。因為濱江臨海,人流眾多,交易繁忙,稅收大增。也因為酒,上海務的名氣大增。

北宋酒務的設置都在重鎮、商業發達地區,可見「上海務」建立初始,本地已經完全有可能進入了較為成熟的從事農業生產、航運、鹽業、酤釀等手工業的工商文明時代。

南宋時期正式建立了「上海鎮」,位於目前上海的中華路、人民路環線內。此後,上海鎮後來居上,到南宋末期,已經成為「華亭縣東北巨鎮」。

元代初期「升級」為「上海縣」,因應其迅速發展。鴉片戰爭後上海成為對外通商口岸,一下子繁榮起來,竟然發展成為世界最大的都會之一。

明初吳淞江河道嚴重淤塞,另外開挖了一條新河。從比肩兄弟「下海浦」被拋棄了。這條河大致上是現在的蘇州河下游;而上海得天獨厚持續發展。

清末,黃浦江西岸被開闢為租界,興建船塢、碼頭、堆疊、工廠,下海浦更進一步淤塞。

1922年,下海浦被完全填埋了。下海浦變成街路,就是現在的海門路。「下海」消失了。只有一個殘破小廟—「下海廟」,一直記述著「下海」的往事。

1990年,經上海市和虹口區宗教事務部門批准,由上海市佛教協會籌建修復「下海廟」。1992年1月30日正式開放,恢復為佛教活動場所。廟中豎立一塊紀念碑,落款「上海下海廟」。上海、下海兩兄弟又肩並肩坐在一起。

總之,從一條小河變成收稅的辦公場所,再變成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這是「上海」得天獨厚持續發展的歷程。而下海因為毛澤東的關注、柯P的探訪讓我們重新認識。


沒有留言:

對話-伊斯蘭與寛容的未來

改革伊斯蘭教己漸漸成為廿一世紀政治意識形態最重要的議題。本書對話坦誠、睿智且富有感情,尤其在涉及的思想與道德議題有最佳闡述。 這本書載錄 美國新無神論者 山姆 - 哈里斯 (Sam Harris) ,以及前 伊斯蘭極端份子 德 - 納瓦茲 Maajud Nawa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