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3月 08, 2018

族群的定義與特性

西方社會科學對於族群的定義與特性有明確的文献討論。事實上,過去比較常用的英文名詞為種族(Race)或民族(Nation)。「族群(ethnic groups)」這個詞彙在1950-60年代才出現。

族群是指一群因為共同擁有共同文化、語言或祖先等來源,而且自我認同成為一個獨特社群的一群人。因此具有下列三種特性。

其一,以共同來源區分我群、他群。例如台灣的四大族群,包括閩、客、原住民、外省人。
其二,族群是相對性的群體認同。例如閩/客、本省/外省、原住民/閩客屬
其三,族群意識通常是弱勢者的人群分類。族群意識的內涵包括三個層次。但並不是每個族群都一定會發展到三種元素都具備的程度。

有些人意識到自己與他人有文化及社會差別,但不見得會感受到不公平,所以也不會覺得必須採取什麼行動。同樣的,有些人覺得不公平,但也不想探取集體行動去改變現況。因此這三個因素可謂族群意識三種不同的發展階段,包括差異層次、不平等認知、集體行動必要認知等,方塊圖簡繪如下:

族群意識的內涵
資料來源
# 第一、二章-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王甫昌

沒有留言:

對話-伊斯蘭與寛容的未來

改革伊斯蘭教己漸漸成為廿一世紀政治意識形態最重要的議題。本書對話坦誠、睿智且富有感情,尤其在涉及的思想與道德議題有最佳闡述。 這本書載錄 美國新無神論者 山姆 - 哈里斯 (Sam Harris) ,以及前 伊斯蘭極端份子 德 - 納瓦茲 Maajud Nawa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