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3月 08, 2018

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王甫昌著

作者為中研院社會科學研究所副㕃究員、及國立政大兼任教授。本書解析由共同祖先、共同種族逐漸演變成閩、客、外省及原住民「四大族群」。其源流與發展脈絡抽絲剖繭加以解說。

「閩客心結」上推客屬杜英君反立朱一貴稱王敗走而分裂,並且成為日後閩客械鬥的根源;而「泛原住民」意識因應弱勢而結合、「外省/內省」因民主選舉操弄而逐漸對立成形等,立論清晰值得一讀。本書也解答了許多疑難雜問。

另外,書中論及四大族群的岐異性,並指出台灣這些族群意識的建構,都有「族群對抗」做為目的。特別是弱勢族群意識中,隱含一個主要對抗的對象。比如說本省/外省、原住民/漢人、閩/客等。
台灣四大族群在人群分類上的組成

經歷清、日、國民政府戒嚴、解嚴等階段,自
1990以來台灣社會走過國家定位與走向的轉型,族群記憶是一種負擔也是承擔,未來肩負的使命與任務,必須在成果中逐步調整尋求答案。特別是本書明確指出:1988新竹義民廟創建兩百週年全台大會合,造成「泛台灣客家」認同的想像。不到兩週第一次全台客家人的權益為目標的運動就出現了。
書末,作者推薦中英文參考書目相當用心,從基礎入門書、進階閱讀書單、台灣族群關係研究參考書目、專書及論文集、期刊論文及專書論文、非學術性雜誌等值得參考。


九十年代之後,由於兩岸及選舉激化族群問題。1986民進黨成立、1987解嚴並開放探親、1991民進黨通過台獨黨綱。1993台灣省長選舉,民進黨打出「四百年來台灣第一戰、台灣未來由台灣人決定」等。除了族群意識又牽扯到更複雜的統獨、與中國人認同問題。其後加上總統開放民選,政黨的政權保衛戰,更激化族群關係。

總之,觀察台灣的族群認同,並不是靜態的了解,也需要有動態的調整及長期的關注。

本書目錄
第一篇 什麼是族群? 
族群的三個元素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什麼是「族群」與「族群認同」?
第一節 西方社會科學對於族群的定義
第二節 「族群認同」與「族群想像」的現代性
第三節 族群認同的功能 
第二篇 當前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灣四大族群
  第三章 「四大族群」部的歧異性 
  第四章 台灣「族群想像」的起源:「本省人」/「外省人」族群意識形成過程
第一節 先前的差異(1945 年以前)
第二節 1947 年的「二二八事件」
第三節 1949 年國民政府遷台
第四節 1970 年代以後反對運動的挑戰
第五節 1980 年代以後反對運動的挑戰 
  第五章 原住民與漢人的區分
第一節 原住民在台灣社會中弱勢地位的歷史形成
第二節 台灣政治反對運動對政治環境的影響 
  第六章 本省人中的「閩南」、「客家」分類
第一節 客家人在台灣的歷史經驗
第二節 戰後「閩客區分」的漸趨淡化
第三節 客家認同的復甦客家文化運動的興起 
  第七章 「外省人」族群分類想像的興起
第一節 大陸移民進入台灣的社會處境
第二節 國民黨政府對於民主運動的回應
第三節 新黨與外省人族群意識 
  第八章 由對抗性的族群意識到「四大族群」論述 
  第九章 結語

沒有留言:

對話-伊斯蘭與寛容的未來

改革伊斯蘭教己漸漸成為廿一世紀政治意識形態最重要的議題。本書對話坦誠、睿智且富有感情,尤其在涉及的思想與道德議題有最佳闡述。 這本書載錄 美國新無神論者 山姆 - 哈里斯 (Sam Harris) ,以及前 伊斯蘭極端份子 德 - 納瓦茲 Maajud Nawa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