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3月 29, 2018

民族與民族主義-艾瑞克-霍布斯邦

民族是什麼?即使有人宣稱民族認同(national identity)乃是他們個安身立命、最基本而不可或缺的認同所在,是他們賴以維生的社會價值所繫,也無法解決這項欠缺明確界定的難題。

安德森認為民族是「想像的共同體」;本書作者進一步剖析指出:民族是人類相當晚近的新現象,而且源自於特定時空環境下的歷史產物。作者在導論P.8說出本書主題的精髓。他特別著重於十七至二十世紀、源自歐洲對語言、宗教、經濟、政治、文化與血緣等認同,進行全面性的探討。同時也從民眾、政府、分離與認同等不同角度加以解析。

全文依民族新義(從革命到自由主義)、民眾觀點(民族主義原型)、政府觀點、民族主義轉型1870-1918、民族主義最高峰(1918-1950)、二十世紀晚期的民族主義等六章節加以討論,最後附地圖及索引。中譯本作者李金梅也不厭其煩一一標示參考畫目,甚至加讀「編按」增加更多可讀性及參考性。

導論還列出一堆書單,他也直言並不強力推薦「民族主義雙父」(The twin founding fathers)的著作。他們兩位是一戰後掘起的卡爾頓-海斯(Carleton B. Hayes)與漢斯-孔恩(Hans Koln)。

具體來說,198892五年間的分離狂潮,可視為191821的未竟事業。比較1871德意志統一和1990兩德統一,並從中看出民族主義的角色轉換:前者為人民長久的渴望、後者及乃是外力的副產品。他進一步指出,哈布斯堡帝國、土耳其帝國永久瓦解、南斯拉夫集極權、及俄羅斯帝國短暫崩潰,除了產生命運類似的民族國家之外,也把問題一併傳給這些新成立的國家。

為什麼民族與民族主義的精彩著作會集中出現在過去二十年間?第六章「廿二十世紀晚期的民族主義」有講細討論。

沒有留言:

對話-伊斯蘭與寛容的未來

改革伊斯蘭教己漸漸成為廿一世紀政治意識形態最重要的議題。本書對話坦誠、睿智且富有感情,尤其在涉及的思想與道德議題有最佳闡述。 這本書載錄 美國新無神論者 山姆 - 哈里斯 (Sam Harris) ,以及前 伊斯蘭極端份子 德 - 納瓦茲 Maajud Nawa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