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5月 10, 2016

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

想像共同體是的起源是「印刷資本主義」。這是學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所創造,用來分析民族主義的概念。

剛開始,想像共同體企業家為了極大化流通,用他們的本地語言出版他們的書籍和媒體,取代了過去像是拉丁文之類的書面語言。結果使用各種本地方言的讀者變得能夠理解其他使用相同方言的人,進而浮現共同的論述。安德森論證第一波歐洲民族國家就是從他們的民族印刷語言周邊形成。這種論點有別於「民族與民族主義」一書的作者霍布斯邦的論述。

作者曾受邀來台發表「帝國-台灣」發表演說。他指出靈感來自近年來歐、美、俄、中東等地學術界對「帝國」的概念,以及1750 年至今各主要的世界性帝國的實踐經驗之比較,重新產生了興趣。

近年來歷任美國政府的作為,以及如何將美國這種洋洋自得的全球性支配加以理論化的問題。有些保守的美國學者對美利堅帝國的理念公然引以為傲,以為這是美國在國際地位上上升的結果。另外還有部分則是衍生自民族主義的目的論式的威信(teleological prestige)的普遍衰退。

民族主義一直被歌頌,視為人類向前邁開一大步;造就後帝國時代一個嶄新的、更美好的、更和平的世界。雖然民族主義成為普世規範的二十世紀,但也形成人類史上最充滿暴力的、最具毀滅性的世紀。甚至將帝國美化,進而對它感到懷舊的思考傾向。這種現象在現在成為小國,但是曾經是世界級大國的歐洲國家最為強烈,例如英、法國,以及俄羅斯。如今,在中國這種傾向也越來越明顯了。他們利用把大量的知識和國家宣傳,用來歌頌那些在三十年前還被蔑視為殘暴剝削的壓迫者的帝王。相信在未來二十年,日本也對舊日本帝國越來越公開的讚美。

此外,想成為皇帝,而且讓這個地位被接受,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法國要到1804 年拿破崙稱帝才有第一個皇帝,而英國則要等到十九世紀後半的中期,當維多利亞成為印度女皇之時。當國際傳播與競爭與日俱增─尤其是進入十九世紀之後,「皇帝制」(emperorship)遂擴散到全球各地。 中國人尊崇獨一無二的「天子」,但是只要出了中國境外,這個稱呼就變得讓人無法理解或者很可笑。

日本人尊崇天照大神後裔的天皇,但是一旦出了日本境外就從來沒人聽說過天照大神,而且就算有人聽過,他們也只會覺得這是怪誕的迷信。在世界上國王仍多如過江之鯽的年代,面對著中國或日本的統治者有可能成為中國國王或日本國王的可能性之時,中國和日本的領導者們堅持他們的統治者非叫做皇帝不可。(與此相同的身分意識,炮製了那個更滑稽的「大元帥」(Generalissimo)──不只是元帥而已──蔣介石。)暹羅、波斯、尼泊爾和埃及可就沒法這麼幹了──在國際上,他們的統治者只能維持著國王的身分。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New Edition, 2006)
作者:班納迪克.安德森。初版2010/05/06。
二版十二刷(2015.5.3)譯者- 吳叡人(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所助研究員)

延伸閱讀
民族與民族主義(艾瑞克-霍布斯邦)
# 當代台灣社會的群族想像-王昌甫

目錄
認同的重量:《想像的共同體》導讀 / 吳叡人
第二版序 
第一章 導論 
第二章 文化根源 
第三章 民族意識的起源 
第四章 歐裔海外移民先驅者 
第五章 舊語言,新模型 
第六章 官方民族主義和帝國主義 
第七章 最後一波 
第八章 愛國主義和種族主義 
第九章 歷史的天使 
第十一章 記憶與遺忘 
旅行與交通:《想像的共同體》的地理傳記 
譯後記
附錄 
帝國 / 臺灣 
曼谷遙寄 
黑暗之時,光明之時 / 吳叡人
參考書目 
索引
參考資料
1. 想像的共同體(維基百科)
2.


沒有留言:

對話-伊斯蘭與寛容的未來

改革伊斯蘭教己漸漸成為廿一世紀政治意識形態最重要的議題。本書對話坦誠、睿智且富有感情,尤其在涉及的思想與道德議題有最佳闡述。 這本書載錄 美國新無神論者 山姆 - 哈里斯 (Sam Harris) ,以及前 伊斯蘭極端份子 德 - 納瓦茲 Maajud Nawa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