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3月 28, 2012

24小時超級馬拉松經驗談-吳勝銘

  拜讀「運動場上的春天」,深深覺得台灣經濟快速發展,交通工具相對發達,一般社會大眾對於運動的機會減少,對自己個人的體能、運動能力與潛能瞭解多少?

  畢了業出社會工作,,避免長時間獨自一人環境下運動,那只會讓人覺得無趣,最後必定成為週末運動員:「運動→疲勞→休息→再運動→更疲勞」。

  完成了許多馬拉松比賽,一直被它所代表的精神--意志力與耐力的表現所吸引。前年(1998),中華民國路跑協會在國內首次舉辦100公里超級馬拉松比賽。我也大膽嘗試報名參加100公里超級馬拉松,結果以八小時四十七分跑完全程,當時國內有十位選手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在國外超級馬拉松已經相當盛行,超級馬拉松是在這一兩年引進的。

  去年(1999),中華路協再度舉辦超級馬拉松比賽:二十四小時國際超級馬拉松,困難度更高了,除了邀請國際八位選手,主辦單位基於國內選手缺乏比賽經驗及安全考量,就以參加過100公里及馬拉松者為優先考量篩選八位好手與賽,我也與會。於是擬定賽前訓練計畫,每日的訓練量不得少於20公里,星期例假提升至40公里的耐力訓練,甚至模擬超級馬拉松在夜間比賽的情形以適應當天比賽;飲食調整及營養補充不可少,比賽中食物的補充一定要少量多餐,24小時的比賽得隨時補充保持體力,吃的過多影響速度甚至肚子痛,吃的太少體力補充不足影響比賽進行。

  十一月底臺灣北部的氣溫應屬秋高氣爽溫和,不過比賽的日夜溫差太大,比賽開始時是25度,中午高溫升到30度,半夜則下降至16度,而且風也很大,自己沒有察覺跑到半夜太晚更換衣物,受到寒風的吹襲而體溫失溫,被迫休息一個小時多,打點滴待體溫回升,才允許再度上場比賽。比賽結束的那一剎那間,整個人的意志力鬆懈,彷彿氣力放盡,能完成24小時超級馬拉松心情激動的喜極而泣,賽前沒有想到會得獎,賽後記者會中大成報記者問我為什麼喜極而泣,我回答說:其實不是因為我得獎,得不得獎並不是那麼重要,重要的是「有機會挑戰自我,所有撐到最後結束的人都是優勝者。」

  每到下午五點左右,一些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及下課放學的學生,就會聚集在師大分部的運動場, 30 圈是基本數,仿如一個長跑訓練站。這個自發性的長跑訓練站就出現過許多區運馬拉松前三名的運動員(例如何信言、熊岳萍夫妻及邱建興等好手),這裡的氣氛相當的好,不管你的成績如何,大家都是樂此不疲的長跑運動愛好者,此處有跑步者的春天,不信你也可以來感受這裡的氣氛。只要有運動習慣的人就能很快恢復身體機能,我想這就是我們「運動場上的春天」。

資料來源:http://60.249.90.139/bigfoot/mood_story/story19.htm
(原文3000字含空白,發表於2000年, 為文作序)

沒有留言:

對話-伊斯蘭與寛容的未來

改革伊斯蘭教己漸漸成為廿一世紀政治意識形態最重要的議題。本書對話坦誠、睿智且富有感情,尤其在涉及的思想與道德議題有最佳闡述。 這本書載錄 美國新無神論者 山姆 - 哈里斯 (Sam Harris) ,以及前 伊斯蘭極端份子 德 - 納瓦茲 Maajud Nawa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