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3月 20, 2012

馬拉松太極拳化的危機- 張烽益 (天生散人)


長期默默把運動生命押在長跑上面的長跑選手,有得到社會應有的重視嗎?我的觀察是:沒有!台灣馬拉松第一好手是林義傑?第二是陳彥博?顯然!社會已經遺忘了努力與付出的那一群。一篇"馬拉松太極拳他的危機"值得令人深省。

最純粹的運動---跑步!田徑項目當中,最艱困的馬拉松,選手投入的心血與練習時,不為人知的痛苦,實在沒有得到台灣這個社會最起碼的重視,而整個馬拉松運動的發展,也逐步遠離「競技化」,而走向注重個人修身養性的「太極拳化」。

「馬拉松實力指數」從 3.07% 下降到0.99%。數字會說話:把「三小時內完賽者」佔「大會規定時限:五個半小時內完賽者」的比例,當作一種衡量各國馬拉松水準的指標的話,姑且稱為「馬拉松實力指數」。以台灣最多人參加的台北馬拉松為例,從2005年本地選手共有38 (A) 在三小時內完成,而五個半小時內完賽的選手共有1,594 (B),「馬拉松實力指數」A/B%為3.07%,但是這個比例幾乎是逐年遞減,到了 2011年下降到0.99%。東京馬拉松的「馬拉松實力指數」,近年來雖有降低,但一直維持在2%之上。

「太極拳化」的危機可以從這些統計數字可以看出,這幾年台灣馬拉松風氣的盛行,有走向養生運動化的趨勢,本人稱之為「太極拳化」的危機。為何會是危機呢?大家都來運動不是很好嗎?問題是,運動如果只是停留在養生層次,那層次也未免太LOW了。運動早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當中不可或缺人際互動最重要的媒介平台,那是一個文明民主國家最重要的社會活動。

該如何扭轉這個「太極拳化」的危機?首先,馬拉松賽事要能夠營造一個受矚目的感人舞台與劇碼。日本的箱根接力賽,就是一個最好的範例。其次,要建立公平透明的比賽規則與專業標準,重要馬拉松比賽都應該起碼符合國際體總IAAF的標準。最後,要對國家選手有起碼的尊重,無論是路線,場地或是起跑等等,到底是重視選手,還是重視排場場面大小,就可以看出端倪。 

看完以上摘要,筆者認同某些原文作者的論點,也很佩服他的用心。但是從另一角度來說:馬拉松賽是惟一集合菁英與平民的大型戶外運動,「太極拳化」是平民運動功能大於菁英運動的批判。其實這些城巿包括東京、大阪、廈門、紐約等,不惜重金禮聘肯亞、衣索匹亞等兩小時十分以內的職業選手拼奬金拼成績,藉以取得國際金牌賽事,是否足為借鏡值得三思。

沒有留言:

對話-伊斯蘭與寛容的未來

改革伊斯蘭教己漸漸成為廿一世紀政治意識形態最重要的議題。本書對話坦誠、睿智且富有感情,尤其在涉及的思想與道德議題有最佳闡述。 這本書載錄 美國新無神論者 山姆 - 哈里斯 (Sam Harris) ,以及前 伊斯蘭極端份子 德 - 納瓦茲 Maajud Nawa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