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5月 15, 2012

中國經濟高成長壓制東南亞卻促成北亞騰飛

  中國經濟的崛起及經濟高成長對於亞洲其他國家帶來什麼影響?大體來說:它抑制東南亞經濟成長、卻對北亞工業帶來更多的助益。

  中國對於很多鄰國來說既是機遇也構成了挑戰。地區生產形態的升級對投資比重和工資趨勢的影響﹐給北亞發達經濟體帶來了好處。但卻損害了東南亞發展中國家的利益﹐並挫傷了它們擺脫中等收入陷阱的理想。

  中國大陸幫助日本、台灣地區和韓國在2010年實現年度貿易順差2,100億美元﹐遠高於2000年的300億美元。因為北亞經濟體向中國大陸出口技術密集型零配件﹐中國大陸擁有將這些零部件組裝為成品所需要的規模﹐把成品最終賣給西方。避開了以美國為首指責對西方維持巨額貿易順差的批評。在現實中﹐它們卻為中國對美國和歐盟的雙邊貿易順差貢獻了巨大額度。從雙邊貿易數字反映了這種新興的差異。

  東南亞自然資源和勞動技能與中國相仿﹐而不是像北亞那樣對中國構成互補。例如:菲律賓和馬來西亞有廉價勞動力,卻沒有先進技術。該地區在90年代晚期對中國保持貿易逆差﹐數年之後變為順差﹐現在再次走軟。這意味著北京對東南亞的增長貢獻減少。具體而言:中國工業化,可能緩和馬尼拉或吉隆坡貧富分化、但提高生產率的努力與貢獻並不十分顯著。

  東盟面臨的困難之一是無法提高投資比重。目前投資佔GDP的比重在25%上下浮動﹐從來沒有達到1997-1998年危機之前佔GDP 35%到40%的高水平。這意味著該地區出口大大降低、國內消費大大增加。中國的因素無法忽視:隨著投資佔GDP比重上升到45%﹐它匯聚了世界上的多數儲蓄﹐掌握了更多的出口市場份額,東南亞無法分到一盃羹。

  總之,與中國互補的北亞經濟體享受了中國高成長的好處,而且避開了先進國家的貿易制裁與衝突;反過來說,東南亞因為人力與原物料資源充沛,與中國初期優勢重壘,不但限制了工資水平的提高,也削弱了資金、技術整合的競爭力。

沒有留言:

對話-伊斯蘭與寛容的未來

改革伊斯蘭教己漸漸成為廿一世紀政治意識形態最重要的議題。本書對話坦誠、睿智且富有感情,尤其在涉及的思想與道德議題有最佳闡述。 這本書載錄 美國新無神論者 山姆 - 哈里斯 (Sam Harris) ,以及前 伊斯蘭極端份子 德 - 納瓦茲 Maajud Nawa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