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5月 02, 2012

新加坡簡介-旅遊與移民需知

地理位置:馬來西亞半島南端,處於亞洲交通要衝總面積約為700平方公里。

人口:420萬人,華人約佔百分之八十,人口密度為6000人平方公里。

氣候:典型熱帶性氣候,全年無溫差,平均溫攝氏27.5度。11月至1月為雨季。

語言:英語、國語、馬來語、淡米爾語及其他方言如:閩南語。一般而言,新加坡是一個中英文並用之雙語環境。

時差:與台灣無時差。

幣制:單位S$新幣,一新幣約20元台幣。

交通:新加坡有完善之運輸系統,每日有多家航空公司飛行於台灣、歐、美、非等洲。而島上有完備之公路系統(車輛靠左行駛)以及便利之捷運系統及計程車相當方便。

社會福利制度:新加坡之福利制度健全,其中政府對新加坡公民設有公基金(CPF)社會保險儲蓄制度,提供其會員退休後需要之保障。

新加坡簡史

西元七世紀時,新加坡名為「海城」(Temasek),是蘇門答臘的古帝國斯里佛室王朝的貿易中心。西元13世紀時,新加坡有了個新名字「新加普拉」,意為「獅子城」。這個13世紀時的名稱一直延用至今。

西元14世紀時,新加普拉成為兵家互爭的戰場。戰爭的結果並無明顯的贏家,新加坡卻成為最大的受害者。戰後新加坡被各方所遺棄,房屋全毀而淪為叢林,從此沈寂隱沒直至西元17世紀。

西元1811年新加坡再度被發現,一百名馬來人在其首領田緬剛的帶領下,在此地落戶。八年後,英國的史丹福萊佛士爵士在新加坡河岸登陸,他認為縱使當地海盜猖獗,新加坡仍是一個最理想的英國海外貿易據點。萊佛士將新加坡建設成為自由港的理想逐步實現,其後的110年間,新加坡蓬勃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新加坡一度淪於日軍之手,日人易名為昭南島。在三年半的日治時代,新加坡各族深受日軍的迫害。戰後英國企圖恢復昔日的殖民風光,但氣勢大喪。遂於一九四六年結束軍管,也於一九四八年讓新加坡脫離檳榔嶼和麻六甲另行管理。一九五九年新加坡由殖民地躍升為自治邦,人民行動黨在新加坡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選舉中獲得大勝,由李光耀出任總理,成為主控新加坡三十多年來的魅力領袖。

西元1963年,新加坡和馬來亞、北婆羅州(今沙巴)和沙勞越州組成馬來西亞聯邦。此聯邦由馬來亞總理東姑拉曼提議籌組,只維持了兩年的時間。

西元1965年,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聯邦,正式成為獨立共和國。

廿多年來,新加坡政府致力於將新加坡建設為亞洲的觀光、商務和金融中心,因此在教育和技術訓練課程、投資策略、航太和環境政策的發展,均不遺餘力。

新加坡共和國面積只有633平方公里,卻擁有世界最繁忙的港口和一座可供50多家國際航空客機起落、每年約1100萬乘客進出的國際機場。

新加坡不僅是世界第三大石油提煉中心,同時也是重要的物資集散中心,主要交易產品有錫、橡膠、椰子、石油、米、木材、黃麻、香料和咖啡。

新加坡也是世界各大銀行聚集的金融中心,包括美國銀行、荷蘭銀行、德意志銀行、東京銀行等,皆以先進的通訊設備,連絡新加坡和全球各地的商品、股票及外匯交易中心。

此外,每日平均12000名的觀光客,也使新加坡成為國際主要的旅遊勝地之一。

三個種族的特徵

〈1〉 馬來族

馬來族是星島的原住民。憲法也規定馬來語是新加坡的國語。馬來人集中在市鎮郊外,過去俗稱甘榜的馬來村,如今隨著政府組屋〈國宅〉政策的施行,也已搬入市鎮組屋區與華人、印度人同居在一社區中。

由於星島孤處於馬來群島中,其四鄰均為信奉回教的廣義馬來人,所以當新加坡獨立時曾賦予馬來族較高的象徵性的地位,這點由國語和國歌皆以馬來語為主,以及第一任國家元首由馬來族政治人物出任可知。可是由於馬來人不喜經商,因此,經濟上不若華、印兩族的長袖善舞。在政府機構的高職位中,以及專業方面,馬來人占缺的比例相對較低,這與過去馬來人對升學不感興趣有關。

一般對馬來人的刻板印象,是認為他們安貧樂道、與世無爭、容易滿足,其職業多為警察、保安人員、司機,信使、家僕、工人、娛樂界演唱人員、行政小吏等等。亦即從事收入低的服務行業。其宗教為回教,一般馬來人對回教教規都極虔誠遵守,其衣著也較傳統較保守。

〈2〉 印度族

在新加坡號稱三大不同種族中,印度人數最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各種不同的印度族來自南印度、巴基斯坦、錫蘭。一九五0年代遷入獅島的印人,則為來自馬來半島的移居者。

印度族多半位居城區,在英國殖民統治時代,多數從事力役和低收入的工作。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印度族積極參與政治與經濟活動,因此權力與財富膨脹迅速,在各行各業中出人頭地的印度人比比皆是。印度人一度出任總統〈蒂凡那〉、副總理〈拉惹勒南〉、外長〈丹那巴南〉、內長〈賈古馬〉、駐聯合國首席代表等等。在司法界、醫療界、學術界、官僚系統、、工商業、教育界等更有傑出的表現,這點不是人口多其一倍的馬來人可以望其項背的。

一般對印度人的刻板印象為精明、狡猾、能言善道、傲慢專橫、粗暴不文,華人與印人之間普遍流傳著猜忌和不信任感。可是隨著一個世紀以上的和平相處,雙方容忍和接受的程度與日俱增,這也是新加坡種族和諧邁向實現的基礎。

〈3〉 華族

新加坡人稱早先來自中國的移民為華僑、華人、華族,而不使用中國人,主要原因是認為後者是含有政治意味的稱謂。

華族在新加坡的人口超過四分之三,佔絕大多數,自然是具有支配地位的多數民族。在外人看來,華族似乎是一群同質性頗高的族群,其實他在內部的分化之細密繁複與印度族並無二致。這多少反映在南洋各地華人的同鄉會館、族性會館、商會、工會、學會等等地緣、血緣、業緣的團體眾多之上。

如今定居在新加坡的華族絕大多數為早期移民的後裔,多數還能使用其祖先的方言。因此,在星島,福建話是英語以外最多人使用的語言,連一小部份的印度人、馬來人都會說幾句簡單的福建話。

新加坡華人顯示出強大的中華文化傳承,特別是表現在中藥和華人飲食所具有的特色之上。儘管新加坡工業化腳步加快,但他在保持和發楊中華文化方面的努力,卻是有目共睹的。

至於外族對華族一般的刻板印象,為勤勞、節儉、精打細算、本族中心觀念濃厚,有時幾近傲慢粗暴,又認為華人重視家庭文化傳承,在政經各方面居於主宰操控的地位。



沒有留言:

對話-伊斯蘭與寛容的未來

改革伊斯蘭教己漸漸成為廿一世紀政治意識形態最重要的議題。本書對話坦誠、睿智且富有感情,尤其在涉及的思想與道德議題有最佳闡述。 這本書載錄 美國新無神論者 山姆 - 哈里斯 (Sam Harris) ,以及前 伊斯蘭極端份子 德 - 納瓦茲 Maajud Nawa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