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日本良心醫師近藤誠(Makoto Kondoh) |
藥是毒物,全都有引發副作用的風險。少量而短期服用,肝臟或腎臟還可以處理藥毒;長期服用,副作用就會明顯出現。而且,即使短期而少量使用,不論服用者本身的健康狀態如何,誰都無法完全預料副作用會在何時出現。
「副作用」一語乃是出現藥害時的藉口,其實藥物的所有作用都是「主作用」。雖然能治療疾病,但相反地也可能引發疾病或使疾病惡化,
甚至導致死亡。
世界衛生組織認為「有 270種藥品就已足夠」,但是日本許可的藥品卻超過一萬種。
國民2010 年度的醫療支出總額達36 兆6000 億日圓,藥劑費的比例大約 占 23.6%(依據厚生勞動省公布),換算成國民每人平均金額,相當於先進國家的兩倍
左右。
範例不勝枚舉。潛在疾病已經惡化,或是神經系統、心臟的生理功能減弱等,服藥時都有可能發生休克死亡(過敏性休克)。
連 經常使用的市售感冒藥,都可能引發嚴重的副作用。 發生失明、致命的肺炎等重大藥害時,醫生或製藥業者常偽稱為「病死」,病人家屬也未注意到藥物副作用的問題,而默默地將死者埋葬。症狀不是藥物的「副作用」,而是「主作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