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自創立以後,內部各分派、禪宗與經教(或曰宗下與教下)、禪宗與淨土之間爭論相當激烈。而且屢見相互詆毀造成更多傷害。
禪宗不重思辨重直觀、不重理論重實踐、不重他力重自力、不求來世的淨土而求現下解脫;淨土宗則建於「三他」上:「他力」、「他時」、和「他方」。也因此許多古德提倡「融合」之說,其中最著力「和會」禪宗內外的是唐代宗密(780~841)、而融合禪淨最有成的是永明延壽(904~975)。
宗密首先將佛教分為禪宗與教宗,又將二者各分為三類,一一探索其旨趣。其次是將它們綜合歸納於佛陀之「聖言量」的總原則和共識之下。他說:「經是佛語,禪是佛意。諸佛心口,必不相違。」結果當然是「至道歸一,精義無二,不應兩存,至道非邊,了義不偏,不應單取。故必須令之為一,令皆圓妙。」
進一步採用「三量勘同」。「量」是佛教論理的判斷標準。傳統上佛教以「比量」、「現量」和「聖言量」三者來衡量法義。比量是比度推論,如見煙而知有火;現量是指自身經驗;而聖言量指的是佛語。修道正確方法一方面要從真理的推論、現身的應驗,另一方面須有經教的印証。為避免兩極端的弊病,宗密透過三量和會,以達到「宗」與「教」的融合。宗密「和會」的精神、理論和方法深深影響永明的禪淨融合思想。
永明提倡「禪淨融合主義」,是針對當時兩派之爭,另一方面也是中國傳統融通思惟形態、和佛教自身之涵融精神的產物。禪宗最獨特的思惟方法在於它的非理論性、和反權威性。它自許為「不立文字、教外別傳」。因此它不重視聖言量。當傳統奉為神聖的經典都被眨為「拭瘡痍紙」時,是明顯地表現反權威性、和突破語言束縛的魄力。它強調的思惟有如電火石火般的「般若直觀」,而不是分析性的「論理推量」。
永明是法眼宗的第三祖,參禮德韶國師而有省悟。他主張禪教「合之雙美、離之兩傷」;他「以心為宗、以悟為則」。特別提倡萬善同歸、禪淨雙修的「和會說」。
就理論而言,永明的禪淨雙修說建立在「理事合一」的融通思想上。他在《萬善同歸集》以「圓修十義」詳加說明。十義是一、理事無碍,二、權實雙修,三、二諦並陳,四、性相融即,五、體用自在,六、空有相成,七、正助兼修,八、同異一際,九、修性不二,十、因果無差。理屬於為,事指有為。十義可歸納為「理事無碍萬事圓」。
就理論而言,永明的禪淨雙修說建立在「理事合一」的融通思想上。他在《萬善同歸集》以「圓修十義」詳加說明。十義是一、理事無碍,二、權實雙修,三、二諦並陳,四、性相融即,五、體用自在,六、空有相成,七、正助兼修,八、同異一際,九、修性不二,十、因果無差。理屬於為,事指有為。十義可歸納為「理事無碍萬事圓」。
總之,禪和淨都不過是一種方法,而使彼此能互通的主要因素是二者都具有「非理論性」的直觀思惟方法,和神祕的宗教體驗。禪淨融合主義成為中國佛教的主流。
資料來源-
禪淨融合主義的思惟-從中國人的思惟特徵說起(釋恒清)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