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2月 02, 2019

中國人思惟方法的特徵-釋恒清

具象重於抽象、個別性重於群體性、融合重於對立是中國人思維方法的三大特徵。其他還包括重視倫理、隨順自然、傾向現實主義而不好形而上、非理論性等。先討論此三大特徵如下

首先是具象重於抽象。不能說中國人沒有抽象的想像力,但可以肯定喜歡的是具體化的方法,用以表現抽象的概念。象形文字的大量使用即是一例。具象的思惟方法也顯露在在佛教思想的表達上。禪宗所說的「本來面目」、「本地風光」、變成了「真如」、「法性」的代名詞。而湖水也可以象徵宗旨。禪師對哲學的問題從具象的、直觀的、經驗的方式去表現;而不從思辨的哲學方法來解決。《華嚴經》描述的重重無盡,事事無碍的圓融內証境界,法藏大師能用幾片鏡子把它具體化表現出來。胡適也承認「中國的文學很少富於幻想力,像印度那種上天下地毫無拘束的幻想力,中國文學找不到例。包括西遊記、封神榜等雖可稱想像文學,它們都受佛教文學影響。

其次個別性重於群體性。中國傾向於「見樹不見林」;只求個體發展、不重團體的興衰。古典都是記載個別事實。廿四史也是個人傳記匯集而成。故有人批評中國佛教為「大乘教、小乘行」;但另一方面也使個人自尊、自主、自力提升至最高點。禪師的「眾生自度、人佛不能度」口號是最佳明証。

最後是融和重於對立。中國文化含有無比的容忍、融合力。中國人融和主義的想法建立在承認各種異說恂含有某種程度的真理,肯定其在價值,進而彼此融貫。三教調會論就是依此形成。口號是「紅花白藕青荷,儒釋道原來是一家」。至於這種融合是否為方便的寛融,有否深層理論上基礎,則不被認為是重點。

參考資料
-中國人之思惟方法(徐復觀)
-中國佛教的思惟發展(張曼濤)
-禪淨融合主義的思惟-從中國人的思惟特徵說起(釋恒清)

延伸閱讀
永明與宗密對禪淨融合的貢獻

沒有留言:

對話-伊斯蘭與寛容的未來

改革伊斯蘭教己漸漸成為廿一世紀政治意識形態最重要的議題。本書對話坦誠、睿智且富有感情,尤其在涉及的思想與道德議題有最佳闡述。 這本書載錄 美國新無神論者 山姆 - 哈里斯 (Sam Harris) ,以及前 伊斯蘭極端份子 德 - 納瓦茲 Maajud Nawa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