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2月 03, 2019

日僧白隱禪師對禪淨融合的評議

「禪淨合一」因為適合中國的思惟方法和宗教生活,在宋朝之後,成為中國佛教的主流。它在國內沒有受到太大的挑戰,但是郤受到日僧白隱禪師(1685~1768)等人的嚴厲批評。

白隱承認有些時候淨土行者亦可見性;但是如果與公案禪相較,他堅決主張後者公案優於前者念佛。甚至有禪想借助念佛以求開悟,他就嚴厲譴責。反對理由有三點。其一淨土法門僅適中、下根眾生,上根應以修禪為要。其二禪不念佛有不可妥協的差異,前者以見情開悟為目的;念佛則以往生淨土為目標。禪宗基於其心外無佛的理念,可謂「哲學的一元論 philosophical monism」。而念佛將自我完全託付給阿彌陀,至多只能做到「心理的無我 phychol-ogical egolessness」。其三禪淨融合會使禪喪失其爆發力,因為它無法提起參禪最重要的因素-「大疑猜」。

「疑猜」是開啟禪悟的「引子」。因此古人有言「信有十分,則疑有十分;疑有十分,則悟有十分」。公案禪方法的最大特徵是「提撕」和「疑猜」。提倡公案禪的大會宗梟開示說:「須是行也提撕,坐也提撕,喜怒哀樂時,應用酬酢時總是提撕來,提撕去;沒滋味,心頭恰如一團熟鐵相似,那時便是好事,不得放捨,忽然心花發時,照十方刹。其實疑猜並非意指懷疑,而是指「參情」、「探究心」或「工夫」。

作者釋恒清也指出,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永明的融合方法是以禪宗的觀點來解釋淨土宗教義。例如淨土宗認為西方確有極樂世界存在,而非惟心淨土;臨命終時也確有阿彌陀佛來迎。但是禪宗者主張「自心是佛「,而認為他佛來迎是「自心感現佛身來迎才見佛有來有去」。這種解釋正統淨土宗是不會苟同的。

總之,白隱認為公案禪的神秘直感方法,與徧重感性信仰的念佛不能相容,除非念佛變成一種公案,成為禪經驗的一部份。另外,白隱也強烈批評禪淨雙修是一種功利主義的方法,等於買了「雙重保險」,修禪不成亦可往生。

註-白隱禪師生於公元1685年12月25日,1768年12月11日圓寂於松蔭寺,住世83年。他是日本臨濟禪宗的中興祖師,譽為五百年不出之一代禪宗大師,也是日本禪宗公案之創始者,特別強調禪宗落實於生活之中,故有,「在家禪」、「民眾禪」之美譽,禪師著有《延命十句觀音經靈驗記》一書傳世。

資料來源-
禪淨融合主義的思惟-從中國人的思惟特徵說起(釋恒清)

延伸閱讀
# 永明與宗密對禪淨融合的貢獻

沒有留言:

對話-伊斯蘭與寛容的未來

改革伊斯蘭教己漸漸成為廿一世紀政治意識形態最重要的議題。本書對話坦誠、睿智且富有感情,尤其在涉及的思想與道德議題有最佳闡述。 這本書載錄 美國新無神論者 山姆 - 哈里斯 (Sam Harris) ,以及前 伊斯蘭極端份子 德 - 納瓦茲 Maajud Nawa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