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主義(syncretism)是佛學與中國文化中共同具有的思惟特徵。它最基本的字義是「哲學或宗教中相左之理論和實踐方法的折衷(reconciliation)或結合」。學者們對它有正、反兩面的判斷。
批評者認為,融合祗是把不同的信仰和思想「任意拼湊」起來,因此無法把各種思想、信仰和宗教行為融匯成一個有一貫性的結合。為了取得融合而犠牲了真理,故認為其不忠於原貌。
融合主義有時也被認為有「腐化作用」,因為它使融合後的思想或宗教喪失其完整性,變質甚至於動搖其整體架構。梅克爾(Kraemer)曾批評三教合一論。他說「一般中國人輪流參與佛教、道教和儒家舉行的儀式,而完全不在乎它們彼此間在的任何矛盾。他們是天生的宗教實用主義者。」
西方學者也認為融合主義它是一種「不忠實、隨意取材、腐化或膚淺」。「膚淺」是因為它僅不過是一廂情願的「和事佬」,為了協調融匯的方便,常訴諸於「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之類的口號,試圖折衷不可折衷者。為了統合一致而罔顧各別特異性。
但是主張融合主義的學者則認為這種點基本上否定了宗教的可變性和發展性。他們肯定融合是種不同「文化間交流」和「蛻變過程」,它能整合兩個傳說中不同的要素,又同時保留其原來的內容。
另外,融合的真正作用是將不同的要素融入原傳統之後,透過創造性的詮釋使它變得更豐富而充實。過程中選擇性地引進對方的思想、教義、儀式、象徵等經過適當的改變,綜合和詮釋而發展出帶有「原味」的新貌。這種理想的融合方法,在人類文明中扮演著瀾滑、激勵、催化和充實的作用。
總之,與其針對「融合主莪」的批評,母寧是針對「折衷主義」較恰當。後者是對不同思想之真理內容未加檢定抉擇而冒然接受;但是前者是嚴謹的綜合和融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