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2月 22, 2019

日本的民族性格與軍事思維

日本民族具有強烈的危機意識。地理上由四大島構成,具海洋性氣候和火山隆起的地貌,故多有暴雨、颱風和地震等自然災害的威脅,這使其居民常有危機感。加之島國資源有限,總有缺憾與不安,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種深沉的危機心理。研究日本的學者都普遍認為,「危機意識」是日本民族的特點。

軍事制度方面,明治維新建立新的軍事領導體制和現代作戰指揮體制。首先1872年仿照歐美制度設立陸軍省和海軍省。接著1878年,模仿德國設立「參謀本部」。在陸軍系統實行軍政、軍令分離的雙軌制,參謀總長由將官擔任,掌握用兵作戰等軍令事項,直屬天皇。接著1878年12月成立監軍本部,不設總監軍,只分設東部、中部和西部監軍部長,是軍令執行機關。直到1887年制定了新的監軍部條例,規定監軍部設監軍一人,由大將或中將擔任,直屬天皇,負責統一規劃陸軍部隊的訓練。於是陸海軍省、參謀本部和監軍部確立為日軍三大最高統帥機關。

到了1946年11月,公布新憲法並廢止了「明治憲法」。為了記取戰爭的慘痛經驗,日本新憲法第9條中明訂「放棄戰爭、不保有戰力及否認交戰權」等原則,亦即「和平憲法」或「非戰憲法」。而戰前參謀本部、陸軍省、海軍省及其他軍事組織與制度,也相繼廢除。從上述民族性及歷史事件可看出,日本處置國家利益及國家安全時的思維。

進一步就歷史脈絡歸納其「軍事思維」包括武士道精神、速決突襲、對外擴張三項。

一、武士道精神
「武士道」是日本近代反動教育的核心,也是天皇制軍國主義的靈魂。日本武士道的主從關係,本來是效忠藩主。明治政府成立後將主從關係改為效忠天皇,在軍隊內外大力美化、宣揚這種反動的「武士道精神」。野心家將法西斯主義與武士道精神揉合起來,使之現代化,成為日本侵略者重要的精神支柱。教誨武士「忠於君主,尊敬祖先」,必勝、必死、效忠。

二、速決突襲
日本屬蕞爾小國,但自從明治維新及甲午戰爭戰勝中國之後,亦野心勃勃想與歐美列強抗衡。包括日俄戰爭、九一八事變、七七事變及珍珠港事件等,這些戰爭終日軍為達首戰的猝然性,幾乎都採取偷襲與不宣而戰的方式。其戰略指導是採取突襲、先發制人、採取主動以及速戰速決的進攻戰略。

三、對外擴張
明治維新後,以大久保利通、木戶孝允、西鄉隆盛等一批40歲政治家,成為政府領導核心。提出了「殖產興業」、「文明開化」及「富國強兵」這三項綱領性指導。後來把民族主義和國家主義結合起來,朝對外擴張與侵略的方向邁進。

日本曾以7個師團的兵力發動中日甲午戰爭;日俄戰爭開始時有13個師團;太平洋戰爭期間,日軍迅速膨脹,僅陸軍就從開戰時的51個師團,戰爭結束時已擴張到170餘個師團。戰後受到憲法中「不保持陸海空軍及其他戰爭力量」條款的限制,日本重建的武裝力量名義上不稱軍隊,而稱「自衛隊」。自1978年起每隔3年制定一次「中期防務計畫」(Mid-Term Defense Program),進一步推動日本自衛隊的建設。再透過日本政府一系列的努力,其陸、海、空自衛隊於80年代末就已成為一支在亞太地區具有「抗拒性的遏制力量」。後來在美日安保條約之下,因應中國崛起、北韓擁核攻策又有新的激化。



沒有留言:

對話-伊斯蘭與寛容的未來

改革伊斯蘭教己漸漸成為廿一世紀政治意識形態最重要的議題。本書對話坦誠、睿智且富有感情,尤其在涉及的思想與道德議題有最佳闡述。 這本書載錄 美國新無神論者 山姆 - 哈里斯 (Sam Harris) ,以及前 伊斯蘭極端份子 德 - 納瓦茲 Maajud Nawa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