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浴火重生要典範
精神上「老兵不死」,形體上功臣終必凋萎。此刻的台灣,又失去了一位令人難忘的台灣經濟發展功臣:趙耀東。
浴火重生中的台灣,最需要提倡的是:回頭要看典範人物,向前要看世界趨勢。是這些典範人物壯大了昨天的台灣;是那些世界趨勢決定了明天的台灣。
歸納耀東先生的貢獻,以創辦中鋼(1968-80)及擔任經濟部長(1981-84)最為突出。
以無欲則「敢」來總結他輝煌的公職生涯,應當是名至實歸。他敢說、敢做、敢當。
(1)因為敢說真話,敢說實話,他就一定受到愛出風頭的批評。(這些人包括了現在還活著的幾位國民黨權貴。)
(2)因為敢做事,敢推動,他就一定會得罪既得利益,產生風險。
(3)因為敢擔當,敢負責,他就敢重用人才,如選用蕭萬長擔任國貿局長。
提「經濟颱風」經國先生很生氣
又因為自信力與使命感都強,寧可據理力爭,也不肯輕易改變立場,他又得到了英雄主意色彩太濃的批評。
細察他從政以來的言與行,他不是一位有勇無謀的武士,而是一位頗具浪漫色彩的勇者。他在決策上,堅持理想常常超過對現實政治的考慮(如在經濟部長任內限制日本商品進口的決定);他在理念上,言人之不敢言,常常超過一般的規範(如公開反對國民黨籌設銀行)。他不是以重話來「惑眾」,而是反映出他血液中奔騰的急切之情。他常能以簡短的片語,表達對時局的憂慮。如提出「經濟颱風」一詞時,很受當時輿論認同,但聽說令經國先生十分生氣。他人生中最鮮明的特質就是「廉」與「能」。
(二)最後一次的四老聚會
趙耀東曾憂台灣社會缺使命感、沒方向。2004年12月8日《遠見》雜誌在王永慶先生寓所,安排了一場難得的聚談。
當自謙為「平凡的勇者」的趙耀東,當自喻為「壯志未酬」的王作榮,當被公認為「福州才子」的王昭明,當被譽為「經營之神」的王永慶,一起來討論那沉悶的財經與兩岸關係時,會激發出什麼樣的火花?
他們的年齡在85歲與89歲之間,他們都擁有豐富的經歷,都掌握過實權,都對社會做出過重大的貢獻,都受到大多數人民的尊敬。
我參加過多次他們之間類似的聚談。四年前那次的感受特別深刻,是他們的年紀更大了?是國家的前景更不確定了?是預感到這將是最後一次了?
聽完他們近三小時的聚談,就想到這一個時代最缺乏的就是:有大格局的遠見人物;更悲觀地聯想到歲月不饒人,以及後繼者在哪裡?回顧半世紀以來這四位人物的貢獻,他們都擁有「大老」應當要具備的特質:
(1)一種放眼天下宏觀世局的思維。
(2)一種強烈使命感的實踐與擴散。
(3)一種從不認輸泱泱大國的中華氣度。
(4)一種為下代子孫永續發展的深思熟慮。
聚談中,耀東先生說:「眼前台灣社會缺乏使命感,沒有方向、目標。」作榮先生說:「一個廉能政府對經濟發展最重要。」昭明先生說:「過去政府考慮經濟決策,幕僚很有擔當,不像現在決策,只考慮政治得失」。
王董事長說:「早期領導人很清廉,比韓國、東南亞、甚至比日本還清廉。」
那是阿扁執政時他們說的話;既懇切又坦率。
改寫了那年代流行名詞:公僕「難」為
(三)餘話
從1970年初開始,雖然在美國教書,但每年暑假都回來追隨國鼎先生參加經濟發展的研究。我的研究室剛好與耀東先生的台北辦公室在同一層樓。在那些年中的暑假,常與他一起談經濟喝咖啡。令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耀東先生敢挑戰權威(如經國先生)、敢破格用人、敢顛覆自己。他一個人改寫了那個年代的一個流行名詞:他把公僕「難」為,變成了公僕「敢」為。
自己從未做過公務員,卻很幸運地因為研習經濟,三十餘年了相識了國鼎與耀東二位財經首長。沒有他們的無私、廉能、才華與全心投入,當然也就難以有當年的經濟發展。
任職中鋼近40年,退休後難得看到描寫長官的好文章,特予摘錄。作者是遠見雜誌創辦人,寫於2008.9.13公祭耀東先生前夕。僅向作者致敬!摘自【聯合晚報╱高希均】 2008.09.10 03:19 pm
延伸目錄 -> 書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