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史為什麼要重寫?因為台灣政權多次移轉、因為環境一再變遷、因為人心思變,實際上也不可能以不變應萬變。
例如陳少廷為他當年著力於闡述「中國文學對台灣文化之影響」而表達歉意。承認「台灣新文學有其獨特性及存在之社會文化背景,因此把台灣文學視為中國文學之支流,乃是不當之論」。這是他自己覺得昨非今是的言論。
又如葉石濤在1984年批評”台灣文藝”與”笠”因「過份注重本土現實及社會觀點性,而失去整個中國或世界的立場來分析鄉土問題……..」。但他在”台灣文史綱”中提出類似看法時” 整個中國”一詞已被刪除。
另外,丘逢甲為台灣「落跑大人」,從保台抗日退場的主角,還能寫出「孤臣無力可回天,宰相有權能割地」膾炙人口的詩句。回故國成為嶺東名士。與共領風騷的政治文化人相互唱和。週旋於黃遵憲、康有為、梁啟超、邱淑園等,從潮州到南洋交遊酬唱,竟成為愛"國"詩人。但是「阿婆浪港」背棄台灣卻是老一輩口耳相傳,在成為在地民間不可磨滅的印記。
世代交替、與世代衝突也成為文學史一部份。在中國文學範疇中的台灣文學,或許不甘再以地方的、鄉土的文學自處,而企盼突出自己獨特的生命力。另也有遺漏的「眷村文學」。
世代交替、與世代衝突也成為文學史一部份。在中國文學範疇中的台灣文學,或許不甘再以地方的、鄉土的文學自處,而企盼突出自己獨特的生命力。另也有遺漏的「眷村文學」。
本書收錄文稿甚多,值得一讀再讀
輯一
1.認同研究中的歷史-蕭阿勤
2.台灣文學-張錦忠
3.後遺民寫作- 王德威
4.無國籍華文文學- 黃錦樹
5.文學史對話- 張誦聖
輯二
6.丘逢甲與漢文學的離散現代性- 高嘉謙
7.八紘一宇到大東亞共榮圈- 李文卿
8.在地性的生產- 邱貴芬
9.香港文學或是台灣文學- 黃英哲
附錄
洞見與不見- 單德興
2.台灣文學-張錦忠
3.後遺民寫作- 王德威
4.無國籍華文文學- 黃錦樹
5.文學史對話- 張誦聖
輯二
6.丘逢甲與漢文學的離散現代性- 高嘉謙
7.八紘一宇到大東亞共榮圈- 李文卿
8.在地性的生產- 邱貴芬
9.香港文學或是台灣文學- 黃英哲
附錄
洞見與不見- 單德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