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鋼無端涉入林益世貪瀆案,經濟日報4日社論『假民營真國營』又被K得滿頭包,不但被掃到颱風尾,也成為受害者之一。
「點石成金」!該社論認為:涉及行賄的地勇公司負責人陳啟祥,竟然願意在2年內向林益世行賄一般人5輩子都賺不到的1.4億元;再加上先前二位里長向陳勒索的5,600萬元,已經曝光的賄款就超過2億元。地勇公司本身必然從中削了數倍於2億的利益,才能讓其出手如此大方。
社論先質疑:若是爐渣廢料有這麼龐大的商機,為何中鋼自己不賺,卻要拱手讓人?而林益世又何德何能,竟可對一間民營公司的經營,有價值新台幣1.4億的影響力?
更進一步質疑:實際上政府至今仍然保有約21%的持股成為單一最大股東,而且還積極行使股東權益,從董、監事的指派,到重要人事案的任命,無不參與,根本就是中鋼的實際經營人,成為典型的「假民營、真國營」公司。也因此部長、院長,以及現在曝光的立委與政院秘書長變成幕後老闆,有可能衍生政治利益,影響企業獨立經營的能力。
總之,制度的檢討是全面性的,經濟部包辦了台鹽、台船等好幾家,而未來中油的民營化,恐怕也會是假民營吧?公營事業有其歷史貢獻,也有階段性的任務,何時該退場?何時需繼經營?如果不合理解決,就像前幾天,經濟部派任中油董事長交接典禮中,工會舉白旗抗議的尷尬場面有可能繼續發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