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9月 29, 2018

4.2 文學研究中的文化身份問題-王寧

《比較文學與當代文化批評》第四篇批評與詮釋,第二節「文學研究中的文化身份問題」。作者以本身的經歷加以闡述極具說服力,也深得我心。

本身是英文文學老師,因緣際會一頭栽入「比較文學」研究。他自幼生長在中國,受到中國文化的薰陶;但是在學術成長期,郤更多機會接觸到西方文化,或者在西方某些國家生活幾年,也多次在不同國家從事學術研究。以致於在英文系文學教師中,所掌握的西方文學知識、 恐怕比中國文學知識還多。「顯然我們是以一個中國人從中國的視角出發來看待西方文學。」這樣的「意識形態觀念」和「學科意識」 ,不得不打上「西方主義」和「西方學」(Occidentalism)的印記。

實際上這種文化身份是「雙重的」:學好西方文學、認同西方文化觀念(主要是語言表達的習慣),其目的是為了更有效地進行國際交流;另一方面,為了突顯中國人眼中的西方文化特徵,又不得不在研究成果中打上中國的民族文化印記。這也是作者與西方學者進行交流和對話時不可或缺的「資本」。

想要達到真正的超越,必須突破腦中固有的西方主義觀念,真正進入西方人的視角來研究西方文學;其結果導致喪失原有中國文化身份。這是兩難、且難以克服,也是比較文學和文化學者無法廻避的問題。


進一步討論可以發現現代化、國際化,以及知識經濟、全球化、跨國企業、兩性平等化、殖民主義等議題,更突顯出文化的「混雜性」。今天「歐洲中心主義」某程度上,甚至是遏制美國文化侵略和滲透的「本土化」作用。可見「文化全球化」的對主物就是「文化本土化。」


總之,「文化認同」問題在本土化與國際化之間拉鋸,現代人要如何安身立命,也是文化人、甚至一般老百姓的課題。作者是樂觀、正面、而且幸運的寫照,這一方面值得學習與效法。其他像馬華作家張貴興李永平等,身份與文化認同問題也拼出不同的火花,值得觀察、比較。


沒有留言:

對話-伊斯蘭與寛容的未來

改革伊斯蘭教己漸漸成為廿一世紀政治意識形態最重要的議題。本書對話坦誠、睿智且富有感情,尤其在涉及的思想與道德議題有最佳闡述。 這本書載錄 美國新無神論者 山姆 - 哈里斯 (Sam Harris) ,以及前 伊斯蘭極端份子 德 - 納瓦茲 Maajud Nawaz)...